對,對,對


某寺院裡有兩位比丘,為了修持的事發生爭辯,他們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對的,

既然各有所本,就想找方丈老和尚論斷。

透過老和尚的侍者轉話,老和尚明白他們的意思,就吩咐侍者讓他們一個個來。

於是第一位來了,向老和尚陳述了他的論據,並請老和尚評斷。

老和尚想了想說:「你對。」第一位高高興興地告退了。

換上了第二位,也是慷慨陳詞,老和尚聽了後又表示:「你對。」第二位也高高興興地告退了。

站在屏風後的侍者,感到迷惘,就走出來問老和尚,為何作了兩面都對的裁判,

這樣並沒有給他們解疑釋惑呀!老和尚看了侍者一眼,笑著說:「你也對。」

三個「對」疊在一起,也引起了現場會眾的一陣哄堂大笑。

如果連說三個對的人是個凡夫俗子,我們恐怕會把這種答案斥為和稀泥的鄉愿。

但出於老和尚對出家弟子們的答話,就不能不說耐人尋味了。

凡事都會因人、因事、因地,而有不同的價值評量,所以,也各有其「言之成理」的理由;

佛門修持之道有八萬四千個之多,當然更不能認為與我不同,就是不對吧。

而由此推演,我對人生也有所悟:久病本來就令人煩,這是人同此心、心同此理的道理;

像我這等事事都仰賴人幫助的病患,更需要人們投以無比的愛心與耐心,因此,對於照顧、幫忙我的人,

我總是心存感激,不論看到什麼樣的臉色,我都認為是對的;只要能伸出援手,都是要虔誠感恩的,

如此一想,也就減少了很多不順的情緒。

看來,論事一如觀景,要多從幾個角度著眼,才能看得寬、看得廣,心胸自然開闊;

至於上面所提到的那宗老和尚公案,若果有其事,相信定有其智慧開悟之道。



(作者:佚名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返上頁